“互联网+”背景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22-05-28

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的素养,是学生发展所需的关键素养,为适应社会发展,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世界各国纷纷提出适应本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框架。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明确研究我国各个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框架。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框架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划分,具体分为人文底蕴、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同时又细化为人文积淀、技术运用等18个内容,给我国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了理论支撑。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提出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创新等在内的“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进一步丰富了核心素养内涵和研究实践。核心素养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正成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核心素养提出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进行了深度融合,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师生关系等都发生了变化。“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模式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丰富的在线课程、微课堂、直播课堂等为教育提供了多种教学模式,为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多种途径,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不再限制在课程的50分钟内,同时教学资源也得到极大地丰富,教师和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和方式变得多种多样,师生、生生互动变得更加便捷,信息技术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影响。“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新的重要课题。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

在教学中,知识的获得、成绩的提高、能力的培养都必须服从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但是目前的教学实践,注重学科知识的讲授,虽兼顾了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只关注“教书”,忽略了更重要的“育人”。核心素养的提出就在于打破这种传统观念和教学方式,引导教师树立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观,通过知识的传授来育人。同时要树立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观,教学的中心、重心在于学生的“学”而不在教师的“教”,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来设计和实施教学。

二、“互联网+”背景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措施和方法,教学观是思想引领,教学策略是实际行动指导。在核心素养教学观下,采用恰当的课堂教学策略才能将核心素养培育真正落地。“互联网+”时代,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的丰富性、便捷性、多元性、互动性、全面性,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1. 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创设生动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所创设的环境,按照建构主义知识学习理论,知识的建构认识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的情境化能使枯燥复杂的知识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化的知识认知途径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早已成为课堂的主要教学资源环境,多媒体网络提供各种形式的海量信息,还具有易于分享、超媒体交互性等特点,现代互联网资源与课堂的整合为情境化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借助网络资源,创设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视音频功能创设形象逼真、引人入胜的情境,通过视听觉的冲击调动整体的学习氛围与认知欲望。学习进行阶段,利用网络资源,挖掘相关行业真实案例,设计具体化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解决现实问题,促使知识向核心素养转化。

  1. 发挥网络资源的便捷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是不需要外界压力的一种内在需求,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无须监督的积极主动学习,学习责任感是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义务。只有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任务并建立学习兴趣,才能高效学习,从而获得自我提高。“互联网+”时代,教师和学生可方便地利用多种渠道获取最新知识,教师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适应学习、主动学习、交互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这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幅提升。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采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组建小组进行团队合作探究式学习,通过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在团队合作中充分发挥个体作用。若课后有疑问,可通过在线课程、微课堂等再次听课,也可在线上向老师留言请教。通过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创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我兴趣和知识储备情况自主掌控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服务。

  1. 依托网络资源的多元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教师全程讲授的方式,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接受,主体作用被压制,学习过程中只求标准答案,缺乏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互联网+”时代,教育呈现多元化,“一言堂”式的教学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理念和目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多样性进行教学。在课堂中首先需要营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质疑和创新的机会,适时设置问题,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问题,跳出思维的局限性;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引导学生查找网络资源释惑,辩证看待问题,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也能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信息获取、筛选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搜集行业典型优秀人物的创新故事,学习先进人物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依托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网络资源引入课堂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1. 借助网络的互动性渗透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人文素养是核心素养中最为基础的素养,也是其他素养延展的平台,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知识和技能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学习而得到提高,但是人文素养需要长期的渗透和潜移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网络成为我们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具有极强的渗透力,互联网使用人群中,学生群体是占比最高的,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并且具有表达自我的意愿,网络中学生和教师之间有一个平等交流的空间,学生和教师可以自由互动交流。教学中结合不同课程的学科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将人文素养培育融合到教材教案、教学目标、课堂实践、课后作业、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构建专业人文知识图谱和案例库,将科学家精神和行业精神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身边优秀人物进行观察,发挥优秀人物的典型示范作用,使这些优秀人物成为学生追寻的新时代偶像。同时在课堂中引入行业前言资讯,利用微信群、QQ群、网络教学平台互动讨论区设置时事网络热点讨论话题,在互动交流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课程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课堂育人效果,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5. 应用网络平台的全面性实现全过程评估

一堂课上的好不好,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方式是否恰当,这些需要课堂评价体系来衡量,它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判,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科学的评价体系不应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要对学生学习周期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这也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互联网+”时代,全面多样的网络平台助力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教师可充分利用“雨课堂”以及“课堂派”等平台辅助教学管理,这些平台具有全面的数据管理记录功能,可以为教师提供班级信息管理、学习资源上传、布置作业等功能,教师可在系统中详细了解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资料学习时间、课堂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可以进行资料下载、课前预习、完成作业、互动讨论。从课前、课中、课后各阶段以及线上线下各环节全过程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课堂教学实施

“电力电子技术仿真实训”是电气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在课程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创设课程生动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通过电力发展史、电力科学家精神、劳模先进事迹等培育学生人文素养,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依托课堂派网络平台,将教学资源实时分享,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面评价,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

课前

将授课PPT、微课、任务书、实训作业指导书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上传至课堂派网络教学平台

登录电脑网络平台或者手机端进行预习,可以在不理解的页面做出标记,并提出问题,进行在线交流讨论

教师可根据课前预习情况调整授课重难点分配,网络平台增加了学生课下学习时长,达到了分层次和个性化教学目的

课中

布置课程项目任务,开展“学讲计划”——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

以团队的形式,协作完成项目任务,查找网络资料自主选择课题,完成课程论文的撰写,并向全班讲授和展示

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创新意识和团队沟通协作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最终学生高质量完成了课程任务

课后

每日互动话题“每天一个电力小知识”

学生搜集电力理论知识、电力发展史、电力科学家精神、劳模先进事迹,以文字、视频的形式上传课堂派互动学习

互动话题增加了课程趣味性,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信息获取与筛选能力有所提高,拓宽了专业知识面,增强了家国情怀、人文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互联网新技术,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在知识的学习中,形成学生认知世界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的关键能力和品格。教学策略与学生核心素养是相互交融的,并非一一对应,在教学中可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同时教学策略产生于实际课堂教学,要与实际相结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式,对教学策略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