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方法的探讨
2017-07-10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而理工科院校则是为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服务的,致使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中间出现断层。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校企结合的方式方法很多。就办学形式说,有企业办职校、职校办企业、“定单教育”、职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职业教育集团化等等。就师资队伍建设而言,有聘请“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职校教师到企业“社会实践”、蹲点调查。就教学而言,最常见的是“请进来,走出去”等等。不同的方式,各有所长,重要的是因“地”制宜,重在“结合”。因“地”制宜,即根据学校条件、专业要求来决定校企结合形式。目前,最佳的方式是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的合作。
产、学、研结合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所拥有的智力资源决定了它们适合开展科学研究和结合产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即投入主体、研究主体、利益分配主体和风险责任承担主体。而各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以利益共享来缔结。
产、学、研结合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可推动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源通过合作流向企业,与企业的生产制造技术相结合,实现技术的新组合;通过科技人员之间、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及生产工人之间的互相沟通与交流,实现了人才的新组合;产学研各方面掌握的各种信息包括最新科技动态、新技术研制和新产品生产过程、生产供需和政策法规信息,通过产学研的结合汇集在一起,实现了信息的有效组合与综合利用;产学研各方共同建立的新经济技术实体,为知识与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组织资源,提高了企业组织的整体有效性,保证了创新所需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的稳定供给和有效组合。这种互相需求、互相依赖的关系是产学研相结合关系能够维持的基础。大量的实践有明:产学研结合是生产要素进行新组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过程。企业通过与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结合,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与互补,获得经济效益,自身的技术水平也得到提高。
实践证明,企业与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并回报社会,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从学校角度,希望以产学研合作关系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产学研结合上取得突破并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