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介绍
2020-01-06
一、专业分析
1.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对计算机技术、信息资源、信息产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教职成[2016]9号)对我国制造业人才发展现状与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对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做出人才需求预测。根据预测: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人才缺口为750万人,位居十大重点领域中人才缺口之最;电力装备的人才缺口为411万人,居第二位。同时,信息通信技术作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支撑技术,在电力行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迫切要求全面增强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供电企业急需一批既懂电力生产又懂计算机技术,动手能力强的实用专业技能人才。我校为更好地培养适应电力生产需要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为电力生产服务,通过到供电公司、软件公司多家单位调研,了解到电力行业、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与计算机有关的操作、维护、检修岗位。
(2)电力行业应用软件开发、运维、销售人员。
(3)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企业信息网的建设与运行维护人员,如供电公司、电厂的信息中心系统专工、网络管理员等。
(4)信息产业公司从事计算机软件和设备的开发、销售、安装、维护的技术技能人员。
上述岗位要求具备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应用和维护能力,还要具备发供电相关领域的知识,责任心强,具备继续学习和良好沟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贯彻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精神,按照“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遵循高职高专的教育规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熟悉电力生产过程,并具备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可从事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网络管理员、程序员等专业技能工作。
3.专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维护、信息网络建设与运维,与电力企业相关的应用软件开发及信息处理、网站建设与运维、网络安全管理,与计算机软硬件相关的生产、管理等工作。
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学制为全日制3年。
本专业课程设置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使学生毕业时拥有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
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项目实训课程、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的有机结合为核心,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课程学习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部分人文素质课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本校教师辅助指导。职业核心课程中的部分学习内容由授课教师布置自学任务,学生课下到图书馆或者通过网络环境自学,师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交流。线上学习课程要求学生撰写专题报告,再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讨论,提升学习效果。
分阶段设计教学过程。按2+0.5+0.5的模式安排教学内容,第一至四学期学生完成必备基础知识、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学习,第五学期主要进行职业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
三、本专业毕业标准
1.修满本专业要求的全部课程并获得规定学分。
2.获得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程序员、网络管理员职业资格证书之一。
3.符合学校有关学生学籍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