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研究:《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开发与建设

2021-04-10

遵循“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组织建构逻辑,强化共享应用的功能与制度设计。建设课程精品、优质的教学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库。包括:

1. 分析职业岗位对应职业能力要求,总结工作任务,提炼出与专业岗位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典型应用案例,学习情境。架构课程顶层设计框架,为资源库的开发打下课程基层的框架基础。

2. 内容选取和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针对选题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线索、教学内容、撰写脚本。内容涵盖核心的概念,演示探究过程,演算课后习题等等。包括仿真资源和实训教学环节的微课程开发。

开发立体化课程资源包。精品优质的PPT授课课件的开发与制作(引入丰富的案例图片、视频、动画)。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难题进行微课等视频资源的开发,注重学法的指导,知识的分类,知识的巩固,课外的延伸。更新动画库、仿真库、试题库等。通过制作剪辑、配音、字幕、片头、片尾完成全部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 完成配套学习任务单及进阶练习的设计。

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电力电子技术》活页式教材的开发,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教学资料。开发过程中注意新旧知识转换,增加新知识,剔除陈旧内容,将教材变为师生通用的辅助工具。

电路虚拟仿真项目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包括工作案例,现场视频等数字化资源。

3. 教学资源库管理与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应用。

4. 教学资源库应用于课堂实际教学。基于平台,探索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检验教学效果,进一步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从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作业等层面全面分析课程数据分析和学生情况基本,实现了对教学全周期的数据采样工作,提高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大部分学生反映课前预习有利于学生随时随地的碎片化学习,并大大提高上课效率。课后推送的手机端答题环节也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可以与同学或老师在线交流,更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