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研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品牌专业群建设思路与研究

2020-11-30

摘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品牌专业群涵盖了我校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和电网调度及自动化三个专业,包含现代学徒制、3年学制普通大专和5年学制五年一贯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传统优势专业的引领作用,通过已有的优质资源共享、需求的核心资源共建,带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和“电网调度及自动化”专业的建设工作,发挥各专业的特色优势,构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品牌专业群。

关键词: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力系统自动化,电网调度及自动化,品牌专业群

0引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群中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是我校传统优势专业,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和电网调度及自动化专业同时参与电力企业员工职业培训、现代学徒制、普通大专和五年一贯制教学实训环节授课任务。专业群按照“双主体、四联动”的要求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宽口径就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保障。

1建设目标

1.1专业群建设总目标

专业群以“机制共建、课程共研、师资共享、资源共用、需求共建、标准共享、过程共管、就业共促、整体提升、各具特色”为专业群建设总目标。

机制共建:成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品牌专业群建设委员会,构建“共建共享、整体提升、各具特色”的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管理体系。

课程共研、师资共享:优化完善现有共享课程,共研专业群核心课程,共建共享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过硬、专兼结合的“双栖型”教师队伍。

资源共用、需求共建:梳理现有实训设备实施、精品教学资源,结合教学规律科学安排教育培训计划,促进优质资源共用;分析未来需求的专业核心教学资源,集专业群之合力开展资源共建,建成之后共用,提高教学资源水平。

标准共享:共同制定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毕业标准,积极推进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教育,实施“双主体、四联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即企校双主体育人,专业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联动、课程改革与产业技术进步联动、教学改革与生产真实应用联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企业用人评价联动。

过程共管、就业共促:实施“四真一实”行动式教学(真环境、真任务、真工艺、真产品、实练实做),定期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对产业需求变化的响应速度,共同做好人才培养过程管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的技术技能人才,共同促进就业。

整体提升、各具特色:推动文化共享,营造共享共建、特色互补、标准统一的文化价值氛围。共享已有的优质资源,共建需求的核心资源、发挥各专业特色,推动品牌专业群整体提升,培养拥有专业群基础、具备专业特色的技术技能人才。

评价体系:构建由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开放评价体系,以产业需求为原则吸纳社会各界用人评价意见,由“单一评价”转为“多元评价”。

1.2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队伍共建、师资共享”为目标,充分发挥现有“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和“山东省教学名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共建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过硬、专兼结合的“双栖型”教师队伍。其中专任教师达到50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50%、、双栖型教师比例达到80%),兼职教师资源库规模达到130人(高级职称兼职教师比例达到50%),并通过顶岗实践锻炼、教学比赛、科研教改等方式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1.3人才培养目标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训练并举,遵循培训教育规律,紧跟电力行业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过程目标:以“标准共享、过程共管”为思路,围绕职业标准,形成对接紧密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学校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结合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积极推进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教育。

培养目标:以“整体提升、各具特色”为思路,培养拥有专业群基础、具备专业特色的技术技能人才,具备从事电气工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技能,掌握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1.4实训条件改善目标

“资源共用、需求共建”为目标,梳理现有实训设备设施和精品教学资源,推进资源共用;分析未来需求的专业核心教学资源,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为核心,集专业群之合力开展需求共建,注重虚拟仿真系统或混合仿真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增强校企合作,汲取现场先进的实训技术和设备,形成理念先进、设备适用、功能丰富、工位充足、安全可靠的生产性实训条件,为“做教学”一体化和“产教融合”提供坚强保障。

2建设实施步骤与内容

机制共建、成立品牌专业群建设委员会:成立以系部负责人为组长、专业处室负责人为副组长、专业带头人为指导、“山东省教学名师”为顾问、“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团队”为主力、兼职教师为智库、全体专任教师参与的品牌专业群建设团队,为全力开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品牌专业群建设工作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深化“双主体、四联动”: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模板,结合行业、用人企业实际需求,深度开发定制化、个性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双方共同招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拓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过程共管、改革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模式改革,落实“四真一实”行动式教学,根据学习内容和课程特点采取多种翻转课堂、分组对抗、O2O等高参与度教学方式,推行教学过程全要素考核方式,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标准共享、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共享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五个要素,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化“做、教、学”一体化培养,结合课程特点开发网络课件和网络考试题库,进一步规范课堂组织和评价标准。

需求共建、丰富教育培训资源: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专业群系列教材,建设网络考试题库,开发网络课件,开展实训室建设及升级改造,提供教育培训支撑。

资源共用、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应用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平台,加强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共享名师通过网络直播对学生进行晚自习辅导,设置实验室开放日,并培养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育培训的应用能力。

构建人才培养开放评价体系:构建由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开放评价体系,以产业需求为原则吸纳社会各界用人评价意见,由“单一评价”转为“多元评价”。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用人-多元评价-优化培养的持续教育。

3改革举措

3.1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教学改革,解决人才培养与生产现场有脱节、毕业学生素养与企业用工期望有差异、学校单一评价模式不全面、资源共享不通畅、师资队伍不共享、传统教学模式僵化等问题,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共建共享、整体提升,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3.2采取的主要办法

解决人才培养与生产现场有脱节、毕业学生素养与企业用工期望有差异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双主体、四联动”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模板,课程模块由“2+0.5+0.5”转化为“1.5+1+0.5”,结合行业、用人企业实际需求,深度开发定制化、个性化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双方共同招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拓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解决学校单一评价模式不全面的问题:构建由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开放评价体系,以产业需求为原则吸纳社会各界用人评价意见,参与职业教育评价,由“单一评价”转为“多元评价”。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用人-多元评价-优化培养的持续教育。

解决资源共享不通畅的问题:建立实训室共享、教学资源共用清单,实施资源共享“分步走、回头看”。应用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平台,加强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通过网络直播对学生进行晚自习辅导,设置实验室开放日,注重虚拟仿真系统或混合仿真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解决师资队伍不共享的问题:以“队伍共建、师资共享”为目标,充分发挥现有“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和“山东省教学名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共建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过硬、专兼结合的“双栖型”教师队伍,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指导、课程负责人为引领的专业教学团队,师资共享比例达到60%,教师双栖能力列入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僵化的问题:开展教学模式改革,落实“四真一实”行动式教学,根据学习内容和课程特点采取多种翻转课堂、分组对抗、O2O等高参与度教学方式,推行教学过程全要素考核方式,通过课堂作业、阶段性测试、课堂表现开展过程考核,通过现场操作、任务考核、期末考试(考查)开展结果考核,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4保障措施

学校以“共建共享、整体提升、各具特色”为思路,在师资培养引进、实训实习条件改善等方面重点投入,统筹规划安排资金投入,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就业合作项目、职业技能鉴定等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同时完善规章制度,实行阶段性目标管理,加强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监管。

企业在实训室共建、实训室维护、兼职教师聘任等方面充分发挥“双主体”育人优势,为人才培养提供经费支持,深度开发“双主体、四联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培养出高度契合企业用人需求的技术技能人员,实现学校、企业互利共赢。

系部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制定品牌专业群建设项目绩效考评制度,充分调动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开展品牌专业群建设的积极性,并依据建设成果及贡献程度列入教师年度绩效考评、岗位评优评先工作。

5结束语

专业群坚持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有机结合的原则,合理把握职前教育的岗位针对性、实用性和职后教育的连续性和规范性,专业群中三个专业优势互补,在机制建设、专业标准、课程资源、师资资源、实训资源等方面不断推进共建共享,实现共融共通,成为高度融合的有机整体,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为全面推进学校专业建设发展探索一条可推广、可借鉴的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