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书写在科研创新的奋斗之路上

2022-02-17

每当问起电气工程系配电自动化专业负责人王婧,对于从事科技工作的感受时,她总是会说“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很幸福的”,多年来坚持不懈科研创新的动力源自于内心的热爱。

(一)她始终把科技工作的热情挥洒在服务党的教育事业上

近年来,不论是国家、公司还是学校,对于科研创新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然而科研工作就像仰望星空的思考,充满了对未知的探索,这个的过程也会不断冲击着人的意志。曾经有位科学家这样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王婧对科研的热爱就是来源于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祖国富强的期待、对探求真理的渴望,而这份热爱就像永动机一样,不断鼓励着整个班组和同事们在智能配电网领域里探索求真,在科技项目、QC课题、青创赛、实训室建设、等各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让人深切感受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众创众智氛围的营造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她坚持把科研创新的成果应用在服务电网转型升级上

科技创新工作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过程,高水平的科技成果需要团队共同的努力,需要长年累月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科技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耐得住寂寞,坐的了冷板凳,需要坚持、坚强、坚韧、艰苦的砥砺历程,才能蜕变成蝶。

王婧所在项目创新团队自主研发的配电终端实训装置经过了4年多的打磨,才基本形成成熟的定型产品。对于这个项目,王婧与团队成员一起,下足功夫,从最初的只能实现配电终端与主站联合调试功能的第一代产品,到能够实现配电终端与通信运维一体化功能的第二代产品,为了能够更加贴合现场培训需求,团队又为实训柜新增了配电终端故障排查功能,经过2年的不断积累,研制出了能够设置60余种不同类型故障的第4代产品。现在这套经过改进的系统并已应用到了新员工和技术技能人员短期培训中,得到了一致好评。

还记得参加2021年全国QC小组成果发表交流活动之前,为了进一步优化QC成果报告,王婧带领团队成员,每天工作至凌晨;临近比赛的前一夜,虽然成果已经修订完成形成终稿,但她依然将60多页的成果报告,逐字逐句进行了最后一遍修订,将报告从细节进行再一次提升,清晰的记得团队微信群里最后一版成果报告发出的时间是凌晨4点钟,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成果最终获得了全国QC小组成果交流活动最高等级,示范级。

目前,王婧正带领团队成员认真筹备2021年公司青创赛,申报了题为“电网乐高—基于主动配电网技术的区域能源互联网仿真系统”的参赛项目,在王婧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加班加点,反复打磨,力争在比赛中再创佳绩。

(三)她不断把辛勤耕耘的收获书写在科研创新的成绩单上

辛勤耕耘才能换来丰硕收获,写在科研创新成绩单上的,是长长一串闪光的成绩。经过近年来的潜心科研、努力沉淀,取得了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

主要参与了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学校科技项目3项;所在创新团队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人才引育计划技术技能创新团队,并获得3年100万元经费支持;主持参与项目获得公司职工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电力QC成果示范级(一等奖)1项,电力行业技术技能培训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电力行业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他省部级(含行业级)科技进步奖2项,厅局级2项;主要参与编制出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项,出版教材2部,发表中文核心期刊、EI检索论文6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除以上科技创新成果外,近年来,王婧获得了公司班组微讲堂优秀主讲人、学校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电网云学优秀主讲人、教学培训之星、岗位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四)她用心把科研教学的经验践行在促进青年员工的成长上

“科教工作是一个宏伟的工程,需要优秀的人才,并把这些经验传承下来。”王婧在不同的场合都这样说。同时,她也是这样做的。在学校“师带徒”工程中,她积极参与,帮助徒弟们理清工作头绪,制定工作计划,并坚持手把手地教,将自己多年的科研创新与教学实践经验倾囊相授。其先后带出的徒弟刘静、李光宏、宋哲、李天航等同志,也开始在科研教学工作方面开始崭露头角。刘静获得了国家电网公司职工创新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全国电力QC成果示范级(一等奖)1项;李光宏获得了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奖1项,全国电力QC成果示范级(一等奖)1项;宋哲参与2021年国网科技项目获得优异成绩并获得ATD国际培训大师称号;李天航获山东省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并代表山东省在全国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如果梦想和责任是一首长诗,她愿成为最激情的一句;如果梦想和责任是一首乐曲,她愿成为最昂扬的一段;如果梦想和责任是一部画卷,她愿成为最灿烂的一篇。在今后的科技创新之路上,王婧会始终坚持梦想与责任同行,把青春书写在科研创新的奋斗之路上。